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影院,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色国产精品

走過2500余年的中國玻璃藝術,你知道多少?

2022-09-08 來源:文匯報

55783

中玻網(wǎng)

70908_p30.jpg

蜻蜓眼玻璃珠,戰(zhàn)國時期,荊州博物館藏

今年是聯(lián)合國國際玻璃年,國內(nèi)博物館界掀起玻璃藝術熱,先有“異彩紛呈:古代東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藝術”展亮相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后有“絲路琉光——從地中海到長安的古代玻璃藝術”展登陸西安博物院。

盡管中國玻璃的起源最初受到西方玻璃制品和制作技術的影響,但人們或許不知道,中國自制的玻璃竟也有長達2500余年的歷史,得名“璆琳”“琉璃”“藥玉”等,并在時光的長河中淬煉出中國玻璃藝術特有的神彩,盡顯中華文明博大的包容性和偉大的創(chuàng)造性,成為中華優(yōu) 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 機組成部分。                                        ——編者

70908_p33.jpg

纏絲紋玻璃瓶,洛陽東郊出土,東漢,洛陽博物館藏

玻璃,指的是人們使用石英砂(SiO2)、助熔劑、穩(wěn)定劑和著色劑在高溫下燒制而成的非晶態(tài)硅酸鹽化合物,被譽為“火與沙的藝術”。考古證據(jù)表明,玻璃發(fā)源于距今4000多年前的兩河流域。與西方玻璃相比,中國制造玻璃的歷史相對短一些,但也有2500多年。

玻璃曾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材料之一,價值堪比黃金。由于合成玻璃的配方組合變幻無窮,成型工藝種類繁多,裝飾風格豐富多彩,因此歷史上的玻璃制品千姿百態(tài)、美輪美奐,并發(fā)展成為一個獨 立的藝術門類。玻璃藝術承載著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悠久故事。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呈現(xiàn)的玻璃文物都向我們述說著東西文明交流互鑒的現(xiàn)實意義和中華文明博大的包容性和偉大的創(chuàng)造性。

中國古代對于玻璃材料的審美認知,與崇尚玉石的文化緊密相連

玻璃在中國經(jīng)常被稱為“舶來品”,可見人們視這種材料為外來之物,賦予其中西方交流的特征和內(nèi)涵。中國玻璃的起源最初受到了西方玻璃制品和制作技術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春秋末戰(zhàn)國初期通過絲綢之路輸入中國的西方玻璃珠。

中國自制的玻璃大約出現(xiàn)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的保存完好的越王勾踐(在位時間為公元前496年至前464年)劍上的半透明內(nèi)含小氣泡的藍色玻璃是目前較為公認的最早的中國古代玻璃,劍格兩面除了鑲嵌有玻璃之外,還有綠松石,一起構成了精美的圖案,經(jīng)檢測該玻璃含有一定量的鉀和鈣,屬于堿玻璃。這一時期的考古證據(jù)也都表明,中國早期的玻璃有著可能超過綠松石等天然寶石的重要地位,是稀 世珍寶。

中國古代對于玻璃有多種稱謂,這些稱謂或多或少揭示了玻璃在中國古代的起源以及人們對于這種材料的認知。關于玻璃材料的最早文獻可能記載于戰(zhàn)國時期的《尚書·禹貢》,其中將玻璃材料稱為“璆琳”。璆琳本意為美玉,當時可能并沒有單獨的詞匯用以描繪玻璃材料,而借該詞稱呼類似玉材的玻璃。

70908_p9.jpg

玻璃壁,戰(zhàn)國中期至漢代早期,約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150年,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藏

西漢以后“琉璃”一詞出現(xiàn),成為中國古代對于人造二氧化硅器物最廣泛流行的一種名稱。該詞被獨 立提出和使用的證據(jù)最早可能出現(xiàn)在西漢桓寬的《鹽鐵論》中:“……而璧玉珊瑚琉璃咸為國之寶。是則外國之物內(nèi)流,而利不外泄也?!贝藭r,玻璃材質(zhì)可能與玉石、珊瑚等材料已有所區(qū)分,有了獨 立的材料審美和文化價值。自張騫出使西域之后,羅馬帝國(大秦)生產(chǎn)的玻璃器物開始大量傳入中土,《后漢書·西域傳》有記“(大秦)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虎魄、琉璃、瑯玕、朱丹、青碧?!边@里的琉璃,確切指的就是玻璃器,而隨西方吹制玻璃器傳入中國的還有西方人發(fā)明的吹制玻璃技術。“琉璃”一詞在隋唐時期仍然頻繁使用,《隋書·何稠傳》曰:“時中國久絕琉璃之作,匠人無敢厝意。稠以綠瓷為之,與真不異。尋加員外散騎侍郎?!睆奶瞥A粝聛淼?0多首與琉璃有關的詩歌來看,唐朝人將琉璃看成是晶瑩、純凈、美好的象征而加以崇尚,對琉璃十分珍視。比如,唐代詩人韋應物在《詠琉璃》中贊:“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玉。象筵看不見,堪將對玉人?!彼麑⒘鹆⒂裣嗾?,散發(fā)出誘人的風采。又如,《鄴侯家傳》中記載:“唐代宗大歷十三年,上召李泌入見,因容路嗣恭初平嶺南,獻琉璃盤,徑九寸,朕以為至寶?!薄傲鹆А钡拿Q一直沿用到現(xiàn)代,有些地區(qū)現(xiàn)在仍在使用,比如山東博山(古稱顏神鎮(zhèn)),從其發(fā)展玻璃工業(yè)開始就一直稱他們制作的玻璃制品為“琉璃”。

需要注意的是,清代用“琉璃”一詞指代建筑上的琉璃瓦及瓦頂?shù)娘椉?。為了與之區(qū)別,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宮廷建立造辦處玻璃廠的時候使用了“玻璃”一詞,最終確立了該詞的內(nèi)涵。而“玻璃”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宋代,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稱國產(chǎn)的玻璃燈為“琉璃”,而在同書卷二“賞花”中記載有:“……間列碾玉水晶金壺及大食(阿拉伯)玻璃官窯等瓶,各簪奇品”;因此我們當代人所稱的“玻璃”一詞其實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玻璃這種物質(zhì)在中國古代還有一些別稱。比如,西晉時期發(fā)現(xiàn)的《穆天子傳》中稱玻璃為“藥玉”,晉代郭璞的注釋為“今外國人所鑄器者亦皆石類也。按此所言,殆今藥玉、藥琉璃之類。”東晉葛洪《抱樸子》中稱玻璃為“水精”:“外國作水精碗,實是合五種灰以作之,今交廣多有得其法而鑄作之者?!薄碍徲瘛币辉~出現(xiàn)在《元史·百官志》,記載元代設瓘玉局,為宮廷監(jiān)制玻璃器的機構,故而瓘玉局制造的玻璃稱為“瓘玉”。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載:“罐子玉,系北方用藥,于罐子內(nèi)燒成者。若無氣眼者與真玉相似?!笨梢娒鞔鷮⒉AХQ為“罐子玉”。明清時期還流行將玻璃器稱為“料器”,推測是因為北京等地區(qū)需從外地購買玻璃料,再加工成器,故而將玻璃稱為“料”。

從以上的這些名稱可見,中國古代對于玻璃材料的審美認知與崇尚玉石的文化緊密相連,制作玻璃的目的大多為了模仿玉石和其他天然寶石或半寶石,因此古代玻璃多呈現(xiàn)溫潤如玉的不透明或半透明藍綠色和白玉色。

70908_p36.jpg

越王勾踐劍的玻璃鑲嵌部分,春秋晚期,荊州博物館藏

戰(zhàn)國中晚期的國產(chǎn)蜻蜓眼玻璃珠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鉛鋇玻璃體系

中國發(fā)現(xiàn)的早期玻璃主要是珠子,其中最重要的一種珠子風格現(xiàn)代稱為“蜻蜓眼玻璃珠”,比如著 名的湖北隨州戰(zhàn)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173顆蜻蜓眼玻璃珠,經(jīng)檢測屬于鈉鈣玻璃,由此判斷大部分是從西亞貿(mào)易進口的,此時的玻璃價值堪比黃金玉石。

至戰(zhàn)國中晚期,國產(chǎn)蜻蜓眼玻璃珠數(shù)量增多,不僅吸收了西方珠子同心圓的裝飾紋樣和風格,同時融合了幾何紋,產(chǎn)生了更為豐富的圖案和造型,并且開創(chuàng)了以氧化鉛和氧化鋇作為助溶劑,獨 具中國特色的鉛鋇玻璃體系,這在世界其他古代玻璃體系中前 所未有。與此同時,還孕育了一些典型的以玉器為藍本的本土玻璃制品,比如玻璃璧和玻璃劍飾等,而這些玻璃相對集中的出現(xiàn)在以長沙為中心的戰(zhàn)國中晚期楚文化的小型墓葬中。

漢代是中國古代玻璃發(fā)展自成體系的重要階段,延續(xù)了戰(zhàn)國時期制作仿玉的鉛鋇玻璃傳統(tǒng),并在配方、規(guī)模數(shù)量和形式上都有創(chuàng)新。其中作為葬玉代替品的“喪葬”玻璃占有很大比例。西漢時期仍然沿用玻璃璧隨葬,但還出現(xiàn)了玻璃衣、玻璃九竅塞、玻璃晗蟬、玻璃握玉等新的形式,以及用于人身上起到裝飾作用的耳珰、帶鉤和器物上的玻璃鑲嵌件。這一時期也出現(xiàn)了玻璃容器,其中著 名的就有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玻璃盤和玻璃耳杯,這是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使用鑄造工藝制作的國產(chǎn)玻璃器皿。此外,廣西地區(qū)新生了以氧化鉀作為助溶劑的鉀玻璃品種。由此可見,漢代中國的玻璃制作技術已經(jīng)趨于成熟,并且形成了中原和廣西兩個主要的生產(chǎn)體系。

70908_p12.jpg

玻璃盤,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公元前165年至公元前113年,河北省博物館藏

至晚從5世紀開始中國掌握了玻璃吹制技術,至隋唐得到一定發(fā)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動蕩,原本建立的鉛鋇玻璃制作業(yè)逐漸衰落。而在西方,公元前1世紀中葉,西方人發(fā)明了吹制玻璃工藝,成為了世界玻璃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牌,相關的吹制玻璃制品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由于進口的羅馬和伊朗薩珊玻璃器制作精良且具有極 高的價值,因此成為了當時統(tǒng)治階級斗富炫耀的資本。羅馬吹制玻璃晶瑩剔透的特質(zhì)大受追捧,西晉潘尼在其《琉璃碗賦》中大為贊譽:“取琉璃之攸華,昭曠世之良工......凝霜不足方其潔,澄水不能喻其清……”。但從現(xiàn)有考古發(fā)掘來看,此時中國可能還尚未掌握相關技術形成本土的吹制玻璃制造業(yè)。

河北定縣北魏塔基石函(481年)出土的7件有著中國傳統(tǒng)器形的吹制玻璃器表明,至晚在公元5世紀開始,中國掌握了玻璃吹制技術,是羅馬吹制技術傳播東漸候的結果。到了隋唐時期,隨著佛教盛行及舍利瘞埋制度的逐步形成,本土的吹制玻璃業(yè)得到一定的發(fā)展。舍利作為佛教中最為重要的供養(yǎng)對象和神圣之物有著無上靈異,在薄而透明的玻璃器貯存中得以使信眾們瞻仰其真身,白居易的《游悟貞寺詩》中描述稱:“雙瓶白琉璃,色若秋水寒。隔瓶見舍利,圓轉如金丹?!鳖愃葡窀拭C涇川唐代大云寺塔基出土的用石函銅函、金棺銀槨和玻璃瓶層層相套瘞埋舍利的創(chuàng)新方式不僅為白居易的詩歌提供了十足的畫面感,而且表征了玻璃(琉璃)作為佛經(jīng)“七寶”之一的特殊地位,玻璃器在佛教中的使用一直持續(xù)到當代。

70908_p40.jpg

藍色玻璃瓶,北魏,大同市博物館藏

玻璃器在宋代日常生活和居室陳設中已不陌生,卻又未成主流

玻璃器作為世俗化日用品的時間大約是宋遼時期。作為食器的玻璃酒杯、玻璃碗、玻璃瓶在宋代的宴慶、待客等隆重場合使用,或以玻璃器來裝點士大夫的雅集場所。如:洪適《千秋歲》“代上帥宅生日”中記有:“為壽處,玻璃鑿落斟醽醁”。南宋周密在《齊東野語》提及友人紫霞翁“供客以玻璃瓶洛花,飲客以玉缸春酒,笑語競夕不休,猶昨日事”。而宋人繪畫中頻繁出現(xiàn)的玻璃器也表明玻璃在宋代各個階層的日常生活和居室陳設中已并不陌生。

然而,由于中國有著悠久精湛的制瓷工藝,宋代瓷器已成為了普通家庭的日常用具,相比之下,玻璃易碎,且經(jīng)不住驟冷驟熱,雖然宋遼至元明時期佛教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玻璃器數(shù)量增多,且出現(xiàn)玻璃動物、瓜果、燈、簪等多樣品種,但玻璃器在古代一直都沒有發(fā)展成為我們國家的主要日常用具。甘肅漳縣汪世顯家族第20號墓出土的一套精美的天藍色玻璃蓮瓣托盞彰顯了元代(官造)玻璃制作的最高水平。山東博山從元代開始就已成為我國玻璃制作的中心,明代不僅向朝廷進貢玻璃器物,而且在清代內(nèi)務府造辦處玻璃廠還有博山玻璃工匠供職的記錄。博山元末明初的玻璃作坊遺址是我國首次發(fā)現(xiàn)的古代玻璃生產(chǎn)遺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出土文物包括玻璃爐具、玻璃料、玻璃簪、珠、環(huán)等。

70908_p8.jpg

玻璃蓮瓣托盞,元,甘肅省博物館藏

清代制作的玻璃器物,在世界玻璃史上畫下濃重一筆

世界玻璃藝術發(fā)展中有一個明顯特征,即每一次的玻璃制作繁榮期都發(fā)生在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達的時期(國家和地區(qū))。玻璃總在具有活力和多層次文化的背景中形成其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方式:公元前埃及文明的鼎盛時期,公元紀年時統(tǒng)治歐亞板塊的羅馬帝國,14、15世紀經(jīng)濟實力雄厚、處于文藝復興的威尼斯,18世紀的中國清代等等,毫無例外都出現(xiàn)了玻璃藝術的繁榮期。

康熙三十五年(1696)造辦處在皇城內(nèi)蠶池口天主教堂西偏設立了玻璃廠,專門為皇家制作玻璃眼鏡,玻璃瓶、碗、杯、盤、罐、渣斗、水丞、筆筒、筆架、鼻煙壺、香爐等器物,用于光學、生活日用、陳設、賞賜、宗教禮儀等各個方面。

康熙時期中國的玻璃器顯現(xiàn)了西方吹制玻璃的主要特征,以單色為主,薄而透明,造型流暢輕盈。雍正朝之后,很少有制作水晶般透明的玻璃器物,此時通過使用切、割、雕、琢方式來揭示玻璃材料模仿其他材料的特性受到青睞,玻璃器物呈現(xiàn)簡單的造型、多樣的顏色且主要是半透明或不透明為主。乾隆時期是整個中國古代玻璃制作的最高峰,生產(chǎn)規(guī)模和創(chuàng)新品種不斷增多,玻璃材料的價值等級提升,并形成了明顯的風格體系。

宮廷造辦處玻璃廠(玻璃作)制作的玻璃器物是清代玻璃最高水平的表達,其興盛不僅與皇家的支持、西洋來華傳教士的技術引入有直接的關系,同樣還得益于中國悠久強大的工藝美術傳統(tǒng),陶瓷、玉器、青銅、漆器等都為玻璃的造型、顏色、裝飾提供了無窮無盡的靈感。在中西文化技術交流的背景下,清代玻璃的新品種包括有寶石紅色玻璃、金星玻璃、金剛鉆刻花技術、玻璃胎畫琺瑯工藝,以及開創(chuàng)性地研發(fā)了玻璃套料雕刻技術,形成了獨 具中國特色的風格特征,在世界玻璃史上畫下濃重的一筆,影響了后世。

70908_p14.jpg

玻璃胎畫琺瑯花鳥紋詩書畫印對瓶之一,乾隆時期(1736-1795),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藏

自清代開始,玻璃以其獨特光學性能和美學表達融入建筑藝術中

在當代人的腦海中,可能對玻璃的認識更多來自于玻璃窗,習以為常的玻璃窗在古代可是稀罕物。中國古代建筑,無論官署還是民房的窗戶多以紙糊,玻璃作為建筑窗的使用材料較早的證據(jù)可見于東晉葛洪輯抄的《西京雜記》:“趙飛燕女弟居昭陽殿……窗扉多是綠琉璃,亦皆照達,毛發(fā)不得藏焉。”到了唐代,“玻璃窗扉”繼續(xù)作為建筑裝飾材料在宮廷中得以應用,唐懿宗年間中進士的王棨曾奉旨寫過一篇《琉璃窗賦》:“窗戶之麗者,有琉璃之制焉,洞澈而光凝秋水,虛明而色混晴煙”。因此,古時玻璃為建筑裝飾物僅為宮廷、達官顯貴之所用,且很少見。五代、宋的文獻古籍中目前還沒有找到琉璃窗的相關記載。到了元代,《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描述元宮殿時曾道:“窗上玻璃的裝置,也極為精致,猶如透風的水晶”。

直到清代,琉璃窗作為建筑材料在清中期的宮廷中得到廣泛應用,多使用從粵海關及官員進貢的歐洲進口平板玻璃片,價格十分昂貴、稀有??滴跄觊g內(nèi)務府的記載中暢春園已安玻璃裝修,雍正時期,平板玻璃開始在紫禁城中使用,但只在一扇窗的中心位置安裝,其余部分仍用紙糊,稱為“安玻璃窗戶眼”,之后也有采用“滿安玻璃,碎分成做”的方法,即用小料拼裝成整塊的玻璃窗,以代替紙窗。直到乾隆中葉,才發(fā)展至“滿用玻璃”,即一個窗戶鑲嵌一整塊完整的大玻璃,當然還會在門窗的木隔扇中鑲嵌帶有繪畫的玻璃用以裝飾等的做法等等。乾隆皇帝的多首御制詩中都曾細致地描寫并贊譽玻璃窗的特質(zhì),比如《玻璃窗》中詠道:“車窗懸玻璃,障塵勝紗帷。內(nèi)外虛洞明,視遠無纖遺??杀茌p風寒,還延暖日曦。惟是聽受艱,揚言聲似卑。耳屬或不聞,目成乃可知。明目信有濟,達聰非所宜。致用當節(jié)取,格物理可推。”可見,自清代開始,玻璃除了以日用器物的形式再次回歸中國人的視野,同時以其獨特的光學性能和美學表達融入到建筑藝術中,并從精神和物質(zhì)兩個層面逐漸深刻影響社會的文明發(fā)展。



標簽:

0條評論

最新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推薦閱讀

歐式琉璃玻璃和琉璃古代琉璃杯圖片

相關產(chǎn)品

首頁 > 玻璃新聞 > 行業(yè)資訊